小个头大活性——芽孢杆菌产表面活性素比较
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是一类主要由革兰阳性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肽,1968年首次在枯草芽胞杆菌的培养液中发现,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它为一种环状脂肽,一般由1个疏水的脂肪烃链以羧基、羰基或氨基与亲水的由7~10个氨基酸构成的肽链以酰胺键或内酯的形式连接构成环肽。它的长链脂肪酸的尾部能够渗入到细胞膜内部,从而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扰乱其系统从而破坏或溶解细胞膜。
饲料禁抗后,功能型芽孢杆菌的应用更加广泛。尤其是主打抑菌功能的芽孢杆菌产品,其产表面活性素的能力对其抑菌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我们对市场上不同抑菌性芽孢杆菌产品中6株枯草芽孢杆菌和2株地衣芽孢杆菌产表面活性素能力进行了检测和比较。
实验通过检测表面活性素的排油性来判断各个菌株代谢产物中表面活性素的量,其中表面活性素的产量越高,实验产生的排油圈越大。实验结果如下:
菌株发酵液 | 排油圈直径(mm) |
枯草1 | 57 |
枯草2 | 34 |
枯草3 | 56 |
枯草4 | 62 |
枯草5 | 65 |
枯草6 | 5 |
地衣1 | 6 |
地衣2 | 15 |







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产生的排油圈较地衣芽孢杆菌发酵液产生的排油圈大,即枯草芽孢杆菌产表面活性素能力优于地衣芽孢杆菌 。但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以上枯草芽孢杆菌与地衣芽孢杆菌均具有抑菌性,这可能是由于两者产生的抗菌物质不同,而枯草芽孢杆菌中表面活性素可能是发挥抑菌作用的主要物质。
表面活性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表面活性剂特性及抗真菌、抗细菌、抗病毒、抗肿瘤、抗炎症等功能,在食品、医药、养殖业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芽孢杆菌产表面活性素能力研究, 对芽孢杆菌的功能价值判断具有辅助作用。